close

標題下的還真像論文或是啥研究發表一樣。

我真的深深地覺得,自己是個很奇怪的女生耶,不喜歡偶像劇,覺得演員只靠那張好看的臉,演技生疏到隔壁小妹妹的家家酒還比較逼真,內容較偏向懷春少女的幻想,我雖然離熟女還有很大一段距離,但是也過了愛做白日夢的年紀,每次看偶像劇都覺得這是沒談過戀愛或是憧憬夢幻的小朋友在看的,怎麼看怎麼不對勁,看台灣偶像劇?我還比較喜歡看日劇咧,至少熱血又激勵人心。
可是啊,不知道是體內閩南血統作祟還是我根本有歐巴桑的八婆性格,從小到大都會跟阿嬤媽媽一起看台語連續劇,從《驚世媳婦》、《斷掌順娘》、《長男媳婦》、《負君千行淚》,到近幾年的《阿扁與阿珍》、《台灣阿誠》、經典的《台灣霹靂火》、《金色摩天輪》、《天下第一味》、《意難忘》、《愛》,我統統沒錯過,雖然很灑狗血兼太誇張,外加跳tone跳的過火,拿紅極一時的霹靂火來說,誰知道原本是演臥底警察的種種辛酸掙扎,到最後會演變成大企業間的割喉戰,然後還有人跑去美國face off,最後騎水上摩托車來個最終大對抗,哪國的連續劇會像台灣本土連續劇一樣有這麼多變化的theme、演到最後回頭看會發現跟一開始完全不相關?雖然如此,我還是覺得比偶像劇好看,也許是比較有戲劇張力(因為有些劇情真的很誇張),或是因為劇中角色腦殘(《愛》之前吳金生想要找回失散多年的女兒,謝明明跟他說誰是他女兒他就相信,完全不驗DNA,直接就相信人家的話,還認為驗DNA會傷害到女兒,這不是腦殘是什麼?),還有同樣都是連續劇,可是本土連續劇一次播出兩個小時,雖然常常會歹戲拖棚啦,但是大致上可以看比較久,所以本土連續劇一直以來都比較吸引我。

不過最近看《愛》,我發現裡面有包含一些傳統台灣人的思想,第一個就是「敬天孝祖」。之前跟我媽一起看《愛》,看到建中去志忠那邊要把祖先牌位請回去供奉,建中去到志忠家裡,發現不但沒有好好祭祀拜拜,厚厚一層灰塵蓋在公媽桌上,祖先牌位還亂七八糟地倒放在桌上,志忠這傢伙為了事業利益而不要老媽,跟原本的老婆也離婚了,已經是個很王八的不孝子了,再加上沒有好好供奉祖先,相信在很多老一輩的人眼中,他根本就是背恩忘祖的超級不孝子,我媽說:「難怪他生意都失敗。」

第二個就是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。現在在《愛》裡其中ㄧ個劇情支線是家玲要跟明成結婚,但是明成的媽媽反對,因為家玲以前因為生病割除子宮無法生育,而明成是獨子。我相信現在應該有很多人認為,兩個人結婚是因為相愛,想在一起生活一輩子才步上紅毯,有沒有小孩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,重點是兩人相守,不然現在也不會有頂客族;可是在很多老一輩的心裡還是認為傳宗接代很重要,而且還要生男孩來延續香火,就像小S還是有點「要拼個男生出來」的壓力一樣,雖然比以前開明多了,但是還是有這樣的壓力及舊觀念在。

所以我的大發現是,本土連續劇不是只是消遣用,還可以多少觀察出台灣人的文化思想,嗯......這應該是學文學之後將所學應用吧?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ateishere 的頭像
    kateishere

    Kate不是Cat更不是Kite

    kateishe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