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我想我大概有點被虐性格。

ㄟ...不是說喜歡肉體上的被虐啦,我又不是變態,動不動就喜歡被人滴蠟還是皮鞭抽打,我怕痛怕的要死,上次偉哥說要幫我的傷口擦優碘時,我大力搖頭搖的像波浪鼓一樣,抵死就是不要擦優碘,因為我印象中記得很痛,雖然事後證明一點都不痛。

我所謂的被虐是,跟喜劇比起來,我對悲劇更有共鳴。

悲劇常比喜劇更令我印象深刻,每次都知道看完之後心頭總是一片陰鬱,好像有一大塊石頭壓在胸口上,難過的無法呼吸,可是還是喜歡看其中的人性與衝突。

最早接觸到的悲劇大概是安徒生童話的《美人魚》吧,美人魚最後因為不願為了自己要變成人類必須殺死王子,而最終幻化成泡沫;還有《紅舞鞋》,喜歡跳舞的小女孩最終如願以償得到一雙紅色的舞鞋,可是紅舞鞋卻帶著她一直跳舞一直跳舞,不管小女孩多累多疲憊紅舞鞋依然跳下去,最後小女孩只好把雙腳鋸掉以保命(昨天晚上跟偉哥在討論一些以前聽到的故事,講到這篇時,我頓時覺得這根本就是鬼故事,一定有阿飄附在這雙鞋子上);《螢火蟲的故事》也是,兄妹倆的逝世,大時代下的悲劇,沈痛又沈重;《羅蜜歐與茱麗葉》,《梁山泊與祝英台》,等等等等都是早期印象中的悲劇。

後來念了外文系,接觸到的悲劇就更多,希臘悲劇,《推銷員之死》,《馬克白》,《To Build a Fire》,每每都給我許多震撼。對我來說,悲劇很貼近人生,人生當然有很多時候可以嘻嘻哈哈,也不必想太多,至多的煩惱是不知道考不考的上研究所、未來在哪裡;但是更多時候,我們得面對嚴肅沈重的選擇,生老病死,親情,愛情,友情,時代驟變,環境不再,有很多很多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,我們也許一輩子不會碰到,可是一旦碰到了,抉擇因人而異,演變的後續當然沒有對錯,可是人生就在此出現交叉路,引領人走向很不一樣的目的地。

再者,悲劇的產生不一定是因為人的品行操守很壞,希臘悲劇裡一堆主角都是識大體為人謀福利的英雄;可是悲劇絕對是因為錯誤的決定造成的--這跟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是很像嗎?人犯錯大多也是因為錯誤的念頭、錯誤的抉擇,悲劇讓我學到了人的脆弱和強韌,主角的缺點也許是我的缺點,主角的想法也許是我的想法,或更甚者,許多普羅大眾的想法。

印度的電影,不管內容情節多麼苦難迂迴,最終一定是歡喜大結局,因為他們認為生活已經夠苦悶了,在虛構情節的娛樂上沒必要再去面對生活的殘酷跟不如意,但對我來說,悲劇是我得以窺探不同世界的管道,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喜劇我當然愛,可是悲劇卻是我能夠體會成長的開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teishe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